2006/03/01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徐丹 宣楊燕
昌增益在意昂3体育蛋白質科學中心的成立大會上(攝影🏢:君揚)
與昌增益老師約好的采訪時間是早上八點🗓,然而👩🏻🎨,當記者準時抵達他的辦公室時,卻發現昌老師早已在電腦上忙碌地工作起來了。稍不久,辦公室旁的實驗室裏也有同學在聚精會神地做實驗了💇🏿♀️。
昌老師就是這樣一個人,勤奮、踏實👨👨👧👧,對學生愛才心切,卻更加嚴格要求。他說,他最喜歡的是聰明加勤奮的學生,是“行勝於言”的學生。
“院裏最嚴格的老師”
《生物化學》課是生命科學學院的本科基礎課,然而卻采用的是全英文教學💄,從教學語言到教材到考試作業🕵🏿♀️。昌老師也因此被學生稱作昌Sir。這樣的課🕹🚵🏼♀️,未免會給同學帶來較大的壓力,可昌老師卻對同學們絲毫不放松,平時要求同學閱讀英文的經典論文後作課堂報告,頻繁地測驗👷🏻♂️,每個學期還可能給出幾個不及格。
他說,他最“恨”同學上課竊竊私語。他認為🙆🏼♀️,這不僅是對老師和周圍同學的不尊重,也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是個人品性和修養的問題🎯。
采訪時,一位大三的學生走進辦公室👃🏿,當記者問她同學們對昌老師的印象如何時,她笑著說😡🚣,昌老師可以說是院裏最嚴格的老師了🥌:因為他隨時都很嚴,所以反而想不起最嚴厲的是哪件事了。
“愛之深📖🆔,責之切”👩🎤。這樣一位嚴師卻對學生特別愛護。就在那位同學離開辦公室後,昌老師對記者說🩳:“她是大三成績最好的學生,非常刻苦🍖,一大早就來實驗室做實驗了,我想送她去哈佛。”
對於教學,他說🔛:“上課是個挑戰,要接受那麽多同學的檢驗🚣🏼♂️,可以與那麽多不同的想法交流,上好了課,與科研同樣有成就感👨🔬。”
科學中體味藝術
在常人看來🥝,生物化學是一門十分單調的學科🏌️♂️,分子👋🏼🤸🏻、化學元素、溶解、生物結構🥑⚉、機理、計算求解🪬。一天可能有大半的時間要泡在實驗室裏🪰👩👩👦👦,看論文寫論文也要埋頭苦幹。然而,真正的大家👳🏻,真正“學懂學通”的學者🪇,卻能夠“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這些枯燥和苦累中體會到不一樣的感受。
昌增益就是這樣的一位老師🤵🏼♂️,他從這門單調的學科中體會最多的是享受🚶➡️。他說ℹ️,學了生物化學,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有了“半個醫生”水平的了解。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通過這門學科🐻❄️👮🏽♀️,昌老師看到了微觀生物世界裏令人震驚的高效、規律和結構之美,從而,他對生命過程有了更深的感悟,對生命有了多層次的認識。
早就聽說昌老師是一個愛詩之人🧑🏻🦰。在美國留學時,他常常有感而發⟹,創作一些詩歌,發表在《北美行》雜誌上🤘🏼。去年在生科院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昌老師還吟誦了自己創作的詩歌。
而歷史、傳記也是他的心頭所愛。他說,看看《論語》、《道德經》吧,這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從裏面可以讀出莫大的智慧👨🦱。
科學與藝術本就是統一的。昌老師是幸運的🧹,也是智慧的🤦🏽♀️,他不僅在科研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也把他的詩意融入其中,盡享其中的樂趣🏪♝。
月是故鄉明
昌增益生長在江西萍鄉的一個小山村🕺🏽,1980年,15歲即考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1984年,又考上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的研究生,隨後獲得僅有的幾個國家公派留學生名額,赴美國貝勒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並獲博士學位。
在美國學成後✡︎,昌增益回到了祖國——他從沒有想過要留在美國💂🏼♀️。“金窩銀窩比不過自己的草窩🚖。”不管走到哪裏🧒🏼,不管在國外待了多久,骨子裏還是中國的🔰。“他們說的笑話我們中國人很難聽懂,就像他們不會明白我們的‘三打白骨精’一樣”。文化的差異使得昌老師在國外很難有歸宿感。
物質上的享受和滿足是無法彌補對故土的依戀的👐🏼。
在美國時🦸🏼♂️,他曾難抑中秋的思鄉之情,寫下如下詩行:
太平洋不過一條小河
怎可把夢想阻隔
趁此皓然月色
我要輕輕跨過
海外今日你我
何日相聚在故國💐?
1996年,獲悉清華大學招聘教師👨🏼🎨,學有所成的昌增益回到了祖國🕵🏻♀️。兩年後,32歲的他成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2003年9月,他來到了意昂3体育。
做兒子的學生
在昌老師辦公室外的墻上,貼著一些他與別人的合影。其中有個可愛的小男孩🅾️,就是昌老師的兒子👨🚀。
提起兒子,昌老師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但讓他概括一下對兒子總的態度,他卻依然是那個字——嚴。孩子才八歲,昌老師就已給他買了一套國學經典🛀🏻,並讓他開始背《三字經》了。
雖然工作很忙🪂,和兒子在一起的時間不太多©️,但只要有空,昌老師就會聽兒子講在學校裏學到的各種知識🔲:語文⛹🏽♀️、數學、其他的科技小知識👮🏽♂️。“雖然才上小學,他卻能把這些說得頭頭是道。做兒子的學生♜🪙,讓他來講,可以幫他溫習知識,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昌老師頗有點自豪地說到🫧,“去年♍️,他還被評為學校的‘科學小博士’📈。”
嚴格,但充滿愛心——對學生如此🫘🟩,對兒子亦然。
結語
孔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大意是君子不會致力於在飲食及居住環境上追求安飽🕜😣,而是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謹慎地說話🙎🏻♂️。這也是昌增益很欣賞的一句話。十年前,他放棄了美國優厚的物質條件🏊🏿♂️,回到了祖國。如今🪲,他已是意昂3体育蛋白質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物化學於分子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化學會蛋白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Protein Science》編委、《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副主編🧑🏽🔬,卻仍未改變勤奮嚴謹的作風,執著於事業🐳,也享受著生活。
附🎩:昌增益老師在生科院去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吟誦的兩首自己創作的作品🕯。
其一
海外、遊子🌲、中秋
昌增益
駐足雄偉的龍城腳下
流連於滔滔的江水岸邊
在險峻的華山之巔
我們曾共賞中秋月圓
遙想華夏興亡
風煙歷史
一段平常
一段悲歌
那五百五十九位帝王啊
今夜月下可共飲❌?!
一千年太久
塞北的劍影刀光
圓明園的斷壁殘垣
載記多少沉浮起落
明月卻依然
……
太平洋不過一條小河
怎可把夢想阻隔
趁此皓然月色
我要輕輕跨過
海外今日你我
何日相聚在故國?
1994.9.17
寫於美國德州Brazos Bend州立公園
其二
別離時分
昌增益
1986年於美國休斯頓
仿佛是在很久以前
又仿佛
是在昨天
我們結識在異國的草原
大草原上
我們重玩起
孩時的遊戲記憶又回到
夢幻的同年
春夜的郊外
小溪漂載著歡樂
篝火溫暖了憂傷
串串的笑語
隨著朦朧的月色
劃破了寂靜的夜幕
飛向黎明的故鄉
河邊的叢林中
沿著窄窄小道
我們漫步穿行
留下一行行青春的腳印
芬芳的友情
……
而明晨
親愛的夥伴
我卻要
獨劃著一條小船
駛向無邊的大海
去和風浪搏擊
心裏
期待著一片綠色的春色
一盆盆黃色的菊花
太陽剛剛升起
它卻已經枯萎
暫且將枝條剪下
期待著明年
長出更美的花瓣
在這離別時分
我愁意綿綿
讓我
輕輕地說聲
朋友,再見
相關鏈接♏️:意昂3体育官网成立蛋白質研究中心
編輯:君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