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4 信息來源🐕: 供稿:化學學院
與焦雷和梁勇約見是在意昂3体育官网暢春園研究生宿舍🔌。梁、焦二人本科同宿舍🥕,研究生也同宿舍。記者去的時候梁勇到教室收作業去了🧑🏻🍳,於是跟焦雷先聊了一陣。說到酣處,梁勇抱著兩大疊作業本回屋💂🏻♀️。
之前以為🧑⚖️,能坐得住實驗室的人多半該沉默寡言,然而倆人話匣子一打開,便滔滔不絕,筆者原先準備的問題提綱沒派上什麽用場。從小在北京長大的焦雷說話一個頓都不打🧑🏿🏫,事情的來龍去脈講得清清楚楚;來自江蘇無錫的梁勇說話語速極快,每一個字都是踩著前一個字的後腳跟出來的,日後倘不搞化學了,去說相聲倒也不錯。二人的話語中,無不流露出縝密嚴謹的作風、敏捷飛躍的思維和積極快樂的人生觀🚡。
化學學院向來有本科生進實驗室做科研的傳統。焦📩、梁二人便是在大二時進入了許家喜老師的有機組⇾。一開始,先做些比較基礎👴🏽、簡單的工作,培養基本的科學素養;半年後,通過各方面觀察,許家喜老師認為焦👬🏼、梁二人己經具備了獨立實驗能力,便把手頭上積壓了很久的一個項目交給他們,並為該項目申請了校長基金——這就是後來奪得第九屆全國挑戰杯一等獎的《對微波和光誘導的Staudinger(施陶丁格,諾貝爾獎獲得者🤬;施陶丁格反應為一系列以人名命名的反應——編者)反應的立體化學過程研究》𓀂🚿。
項目初上手,困難很多🕕。首先是理論知識的準備,剛學完《有機化學(上)》的焦雷和梁勇對有機化學的認識還很不足,在進實驗室之前,他們躊躇不安地向許家喜老師說出了這個擔憂🚧。“我和梁勇第一次進實驗室的時候,剛學完《有機化學(上)》💢,知識還很欠缺🈁。”焦雷說就問許老師🅾️:“我們進實驗室還需要補充什麽知識👨🏻🍳,或者看些什麽專著👨🏻🦲?”許老師說:“完全不必要🚓。進了實驗室🦴,想做什麽,再學什麽。不必要說先看多少書再來做📽🉑,完全是邊做邊學。”
就這樣,在導師的鼓勵下,二人自己學著如何查找文獻資料,如何收集整理數據,跌跌撞撞地開始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第一個科研項目。
該項目主要研究紫外光照射下Staudinger反應的立體化學歷程。科研工作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由於03年春季爆發了“非典”,項目真正啟動是在03年秋季學期。大三的課業特別繁重,然而兩人卻硬是擠出時間🩸,在實驗室裏埋頭苦幹。“剛接到一個正式的題目🖐🏿,老想使勁地做,老想快點好起來。那時候周五做物化實驗,上午八點開始🤲🏽💇🏿,要到下午三🛂🥲、四點才完🏂🏽👬,”回憶起那段辛苦⬅️😛,兩人都有些激動,“做完馬上去實驗室☀️💆🏽♂️,做到晚上十二點、一點都有”📈;“那時候做一天根本什麽問題都解決不了⛱,因為我們的實驗需要一個連續的過程。周五做完周六接著做,有時候周日還要去做核磁、儀器表征什麽的👺。”
成功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兩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整整大半年的前期工作中,卻連冰山一角都看不到👫🏼。科研工作本來也就是這樣,有時一個實驗就能找出真理,有時卻窮其一生在一個死胡同裏打轉。“實驗最怕的是做不出來。我們要通過反應結果來判斷機理,可是反應根本不出產物,這讓我們怎麽辦?於是只好不斷調整底物(反應原料),不斷合成新的原料,大部分時間就耗在這上面了🍨。”焦雷回想起來仍很無奈。04年“五•一”前,歷經周折🧝🏻♂️,兩人終於拿到了“產物”。“我們都以為實驗已經成功,都準備要發報告了🧝💟;許老師知道了也非常高興🤵🏼🫴。那天晚上我半夜在院裏做核磁,心裏想著等到譜圖一出來就可以傳文章,大半年的實驗終於出結果了——結果譜一出來我心就涼了:不對☝🏼。這對我們是不小的打擊🧛🏿♀️。”
“那時我們已經想要放棄了🐚。畢竟做一個實驗總要有個了結,不能換底物換上一百年👰🏼♀️。許老師讓我們再嘗試一次👩👧,說如果我們做不出來👷🏻🤛,以後也不再找人做了,這個項目可能根本就是廢的。”不認輸的焦、雷兩人去查閱了Beilstein(《“貝爾斯坦”有機化學大全》,德國出版的世界最完整的有機化合物情報資料——編者),證實確有該產物,於是繼續查閱文獻,終於有所發現。用梁勇的話來說🧜🏿♀️,真叫一個“機緣巧合”:“我們找到的那篇文獻並不是講合成我們需要的那個產物的🙆♀️。但是✊🏽,它卻介紹了如何合成我們反應所需的底物👼🏻。這個底物克服了之前所用過底物的所有缺點。如果用它試了還不成,那只好放棄。”
憑著嚴謹務實、不屈不撓、樂觀向上的作風和科學的研究方法,兩人的項目終於在04年7月取得了突破💂🏻。產物出來之後👨🏻🌾,兩人吸取之前的教訓,對它做了各種表征👨🏻🦱,終於確定這就是他們期盼已久的產物。時隔一年,兩人在談到那時的成功🧑⚖️,仍然滿臉欣喜。歷時一年🫅🏽,費盡千辛萬苦🫰🏽🚞,無數心思,終於柳暗花明。之後,兩人又補做了許多實驗,最終完成了那篇《對微波和光誘導的Staudinger反應的立體化學過程研究》,發表在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有機化學雜誌》🙆🏿,國際著名有機化學期刊,有機化學方面的核心期刊之一——編者)上。這個項目報送全國挑戰杯大賽,獲得了一等獎。
在漫長的實驗過程中👨🏻𓀊,兩人受益頗多,獨立實驗能力是他們最大的收獲。整個項目,除了選題由許家喜老師完成,別的都要兩人自己開拓:查文獻找資料自己做🚴🏽🙏🏻,實驗“卡殼”也首先是兩人商量解決,絕不輕易詢問導師。在《對微波和光誘導的Staudinger反應的立體化學過程研究》實驗中,兩人發現了不少關於Staudinger反應的新問題,於是以此做為研究方向,開展了自己的下一個項目🚊👱🏿♀️,這也是他們現在在做的工作🎏。
談到取得成功的最大要素,兩人異口同聲地說:“合作!一個人的思維畢竟有局限,兩個人彼此之間要相互提點、互相鼓勵”🆘;“如果一個人的話那我肯定早就放棄了🛳。”焦雷說👇。“個人的努力也非常重要👦🏿。項目中,誰也不能給你多大的幫助,只能靠自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梁勇補充道🦨。另外,兩人都表示,成功還得力於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大家都很平等,沒有誰端架子👰;許老師從來不命令我們做什麽🐂,我們有問題可以也可以跟他爭辯,他被說服後都會欣然接受”。
梁勇🗳,焦雷向筆者表示,做科研一要有興趣;二要有合作精神👎🏼;三更要肯幹。科研無非是技術和想法,“天才跟一般人的區別就在於概率🧖♂️。他們也許三個想法裏面就有一個是對的🤙🏽,但我們也十個、二十個想法裏面才有一個是對的。所以我們必須多想,多做🚣🏼🙍🏼♀️。另一個就是技術🧜🏻,因為做化學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工作👏🏿。”
不知不覺中已經談了一個多小時。采訪結束👩🏿⚖️,大家都有些意猶未盡🧑🏻🦼。兩人都是碩博連讀,以後也許還會在實驗室中待一輩子👈。但是🧔🏽♀️,“當科學成為了一種職業,味道就有些變了🈳🛖。我們也不想一輩子幹得太苦🚵🏻。”能夠積極樂觀地工作、生活,這是筆者在兩人身上看到最可貴的品質。
“在在生活中生活,也要在工作中生活👩🍳,這樣的生活才是最美的!”焦、梁二人表示,將以樂觀的態度,把科研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種職業,快樂地走下去🚼!(朱鷦)
編輯🧍🏻♀️:君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